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

时间:2023-09-10 05:32:02编辑:小潘

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

端午节的习俗

端午节的习俗-纪念屈原

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南朝宗,}《荆楚岁时记》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记载,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任能、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。后遭谗免职,被逐出都城,流放到沉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,他因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初五日,在写下绝笔之作《怀沙》后,抱巨石投泪罗江而亡。

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统统回家拿来米团投人江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,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醉倒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从此以后,每年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有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为证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
端午节的习俗-赛龙舟

“赛龙舟”即龙舟竞渡,南北朝以后,赛龙舟的习俗广泛传播,明清两代,宫廷中端午有龙舟表演。清代自顺治、康熙起,每年端午,都要在西苑举行龙舟大赛。及至现在,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,在我国普遍流行,特别是南方各省,在广东、台湾等地被称之为“扒龙船”,四川合川一带则叫“抢江”,《事物原始》有记载:“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,今龙船是也。”汉代赵哗(吴越春秋》也认为,龙舟“起于勾践,盖悯子青之忠作”。清代诗人邵长衡有“五月青江怒,水嬉欢竞渡”的咏叹。

在龙船竞渡前,先要请龙、祭神。在四川、贵州等个别地区,会直接在河边祭龙头,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。而广东龙舟,需在端午前从水下起出,只有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,方可安上龙头、龙尾,准备竞渡。

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,以保佑船平安(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)。在闽、台则去妈祖庙祭拜。正式竞渡开始时,气氛十分热烈。如广州的龙舟,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,再往上挑,使水花飞溅;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,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。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、广泛性的民间活动,也是最富刺激性、最为壮观的活动。

端午节的习俗

端午节的习俗-吃粽子

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,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。吴均《续齐谐记》记述:屈子投水,“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”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,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。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。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。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,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、一角粽、方粽,还有小粽联束成串,在唐时称为“百索粽”,宋时称为“九子粽”。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,周处的《风土记》已有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的记载。唐宋时代,粽子已成名食,不仅为皇宫所喜爱,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。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,还“将粽揍(堆)成楼阁、亭子,车儿诸般巧样”以吸引顾客,“百索粽”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到宋代,端午粽子种类更多。明清时代,有蜜糖、豆沙、猪肉、松仁、枣子、胡(核)桃等;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,每逢端午节,更是到处“风和角黍香”,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。

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,他们大清早起来,就穿上漂亮的新衣,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、猴子、彩粽等吉祥物,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、攀比,看谁的佩戴多,谁的最好看。端午节这天,新婚的女儿女婿要“同娘家去戴草帽”,吃端午饭。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,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,馋得人直流口水,席间谈天说地,笑语欢声,粽子拌白糖、蜂蜜,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。

端午节的习俗-悬艾和菖蒲

在端午节当日,人们通常会把艾、榕、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清代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有一段记载“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头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”。而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插在门口,可使身体健康。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。像宗*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日“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攘毒气。”甚至在曲阜、邹县一带有谚语说:“门口不插艾,死了变个大鳖盖。”

“五月五日午,天师骑艾虎,手持菖蒲剑,瘟神归地府。”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,主题是驱瘟,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。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。

端午节的习俗

端午节的习俗-饮雄黄酒

雄黄也称鸡冠石,矿物名、橘黄色,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,外用治疥癣、蛇虫咬伤症。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,称为雄黄酒。古代端午节那天,家家必饮雄黄酒,有所谓“饮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”的口头禅。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,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、手心、胸口,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,不长疮,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“王”字,以避邪祛恶。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、阳沟地坝,以杀灭蚊蝇蛇虫。

端午节的习俗-缝香包

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。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,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,形状有粽子、老虎、金鹿、蝴蝶、燕子、孔雀、金瓜、寿桃、梅花等,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,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。到端午节这天,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。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,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;反之,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,是丢面子的事。

端午节的习俗-躲端午

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,凡事多需避忌,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。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,陆游《丰岁》诗有“羊腔酒担争迎妇,遣鼓龙船共赛神”之句。《嘉靖隆庆志》也有记载:“已嫁之女召还过节。”又《滦州志》:“女之新嫁者,于是月俱迎以归,谓之“躲端午”。

端午节的习俗-吃五黄

浙江杭州人称五月为“五黄”月,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(用雄黄和烧酒调和,加人富蒲根)、黄酒、黄瓜、咸鸭蛋黄、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。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“黄”字,因而得名“吃五黄”。

端午节的习俗

端午节习俗-避邪驱毒

在古代民众心目中,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“恶月’,端午节则被视为“五毒日”。又有人说此日有蛇、娱松、蝎子、壁虎、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。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,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,还寒乍暖,百虫盆动,疾疫流行。可能有某种瘟疫、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、一定部落发生。

端午节习俗-贴艾虎

端午节这天,民间多于日出之前,便携带镰刀、竹篮到田间、河边或山坡上,采取有露水的艾叶、车前子、毛毛草、毛耳眼、菊花、地黄等中草药,束之于屋檐下或者擂于门头、窗口,同时贴上用黄裱纸木刻印制的张天师或钟馗像以及用黄、绿各色纸剪成的花鸟虫兽,俗称“贴艾虎”,以避疾疫。这天,豫东一带,还有采伤力草、打荷包鸡蛋食用以防治疥伤的。在信阳等地,多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脸,以“明目”和预防夏天出瘫子,也有用营蒲熬水洗澡的;驻马店在此日捕捉癫蛤蟆作药疗以治毒疫,传说森蛤蟆是一种“神虫”,用它制药可以治疗毒疽等症,端午节捉到的是最好的,所以,人们便在端午节去捕捉癫蛤蟆,故有“癫蛤蟆躲端午,躲一时少一时”之说。人们往往捉到癫蛤蟆以后,把一靛墨塞进它的嘴里,然后挂到墙上风干,便可使用。

上一篇:包子要蒸多久才熟了

下一篇:胖子穿搭